德陽市旌陽區新中鎮白河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廖祿軍牢記初心使命、扎根基層一線、主動擔當作為、精準發力攻堅,用實際行動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忠誠奉獻的無私情懷。
在大涼山深處越西縣板橋鄉大巖村的山凹里,有一塊不大的平地,一座存欄量可達300頭的養豬場坐落于此。而這座養豬場正是德陽市旌陽區援彝干部鐘守勇到任該村第一書記后,選擇在這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寶地。
近年來,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的整體人居環境和生活狀態都得到了極大改善,揚嘉村也成功通過“省級四好村”考核。
“小彭書記”是個干實事的人,用真心換真情,用實干贏民心。現在,村民遇事都愿意找彭圣洲商量,找村干部反映。干部有勁頭,群眾有盼頭,全村上下一股勁,齊心協力奔小康。
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也沒有舍生忘死的動人事跡,他是在用樸實和無悔書寫著自己對富興村村民的熱愛,他用腳步丈量著富興村每一寸土地。
“要把群眾當親人,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盼群眾之所盼。”這是德陽市旌陽區柏隆鎮松柏村第一書記魏明橋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駐村幫扶始終不變的承諾。
大家都說,楊書記是村里的貼心人。
“苦樂同行,風雨兼程。”駐村這條路,我還將走下去,我要做的,是繼續沉下心駐、捧著心幫,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
雖說那年只在村里干了四個月,但每每回想,第一書記的承載擔當仍歷歷在目。
一天掙100多元,無論是在城鎮還是農村,都算不上什么難事,但對岳池縣天平鎮金龜橋村的貧困村民來說,曾經是一個夢想。付靜的到來,讓村民的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
周似會卻真心熱愛這份工作,愿意放棄其他機會,扎根在收不到快遞也看不見咖啡館的田地,審視現狀、融入鄉村。
三年來,郝益按照“法治+”扶貧的思路走村串戶訪民情,撲身促膝解民憂,堅決守住平安這道防線,為李家村的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我在扶貧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既然來了,就不能成為一個過客,我要和大家一起創造,走好路、吃好水、過上好日子……”
一年多里,他帶領全村干部群眾發展產業、打通斷頭路、改善村居環境,踏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
如今,這個曾經問題多、群眾意見大的軟弱渙散村,發生了很大變化。村上的各項制度完善了、群眾到村上辦事方便了、租地矛盾糾紛化解了……“王書記是來給我們辦實事的!”